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|郑工合龙碑,晚清治水壮举的见证

【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——古代治水智慧系列】
【编者按】刚刚过去的文物晚清汛期,我国降雨呈现“南北多、说话中间少”的声海要闻解读分布格局。夏秋季节雨水增多,报郑易发生洪涝灾害,工合是龙碑我国自古以来面临的自然现象。先民在长期的治水壮举证历史实践中,逐渐摸索、文物晚清创造出不少治水兴水的说话有效手段。本期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专栏,声海甄选6件特色文物,报郑以第一人称视角,工合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,龙碑要闻解读带你探寻我国古人整治水利、治水壮举证防治水患中的文物晚清智慧。

(☝点击海报,聆听文物故事)
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但古代的黄河‘三年两口,百年一改’,水患频发,给中华儿女带来了灾难。我诞生于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是见证当时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、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,是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。”
——来自清郑工合龙碑的自述
文物简介:
清郑工合龙碑现藏于黄河博物馆,为清代河道总督、著名金石学家、古文字学家吴大澂亲笔撰写。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,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、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,是研究清代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,被誉为“黄河上的三绝碑”。
1887年,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(今花园口乡石桥村)决口南泛,洪水经贾鲁河入淮,导致15州县受灾,灾民约180万人。光绪皇帝派多人督促整修堤防,均未获成功。河东河道总督吴大澂接办后,筹划有方、措施得当,于1888年12月指挥决口合龙。这次堵口首先在黄河上使用水泥、电话、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先进工具和新型材料,工程宏大,史称“郑州大工”。
监制:张宁 策划: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:唐颖 储佩君 雪晓楠 文案:殷新宇 曾震宇 制作:孔繁鑫 曾震宇 设计:杜丹
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专题
[ 责编:雷渺鑫 ]本文地址:http://toutiao.yunelian.com/html/179a18799633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